半導體起源于美國,為什么卻沒能壟斷市場?看看華為就知道了!
半導體產業主要用作于各種高科技產品中,其中包括電腦、硬盤、光驅、手機等產品中,半導體產業能夠使產品的體積做的越來越小,功耗也越來越低,使用壽命卻越來越長。智能手機的出現就代表著材料技術、半導體技術和電子技術的高度結合。就說說華為目前最新款mate20 pro這款手機,它擁有半導體工藝就是目前最為先進的技術,只有7納米的處理芯片,帶動了4000萬像素、三攝頭、4200毫安的電池。
整個手機的厚度只有8.6毫米,可以持續通話30個小時,待機時間高達15天,而華為的麒麟芯片980更是半導體目前能達到的頂尖水中,利用七納米制程工藝,在小小的芯片中,集成了69億晶體管。不但如此,為了讓更多的產品去機械化,增加其智能化,半導體變得越來越重要,就說說汽車,發動機的電池、控制器等等零部件上,利用半導體技術可以把體積做的越來越小,AI芯片對汽車也漸漸變得重要起來,由此可知,芯片行業是所有智能產品的重中之重。
對比中美兩國的半導體事業,你會發現中國并不比美國差多少。雖然半導體產業源自美國,但是在各方面美國的優勢并沒有那么大,我們來一起看看。首先,半導體的產業分為幾個模塊,分別是材料、設備、加工制造、芯片設計等幾個環節,其中制造芯片的材料叫做硅片,其純度需要達到99.9999999%(小數點后七個九)才行,其中日本占據50%的市場,其次是中國臺灣、德國等國家,美國沒有絲毫優勢。
再說說設備。在設備的制造上主要分三個環節,硅片制造、晶管制造、封裝測試,晶管制造是最重要的,投資建設一座晶管場需要花費70%以上的資金,包括采購制作的設備,比重高達80%左右,而在其設備上,高端光刻機被荷蘭壟斷,沉積設備美國銷售第一,蝕刻機我國處于領先水平,三種設備中,美國只占據其一。其中蝕刻機我國能達到2萬分之一的精準度,未來會用戶華為的5納米芯片制造。
晶圓廠就是生產芯片的工廠,在整個中國中,臺灣的臺積電技術實力領先,已經成功生產出了七納米工藝制程芯片了,華為的麒麟980就是得意之作,同時,韓國三星、美國英特爾也有不錯的實力,因此晶圓廠也沒有被美國壟斷。最后一個芯片設計。在電腦端的芯片設計上,美國的英特爾和AMD無疑是占據主導優勢的,最重要的還是用戶使用習慣和軟硬結合在了一起,想要打破這個壟斷比較困難。
但是在服務器、超級計算機、以及智能手機這一塊國內的廠商正在迎頭趕上,中國的超級計算機以及完全實現了自主研發核心新品的能力,華為也發布了泰山系列服務器芯片。國內的三大巨頭阿里、格力、富士康也紛紛走入了半導體產業中。像阿里就主要開發AI芯片,格力也要投資芯片領域,而富士康打算在珠海投資晶圓廠,轉型做高端芯片制造,而這些大佬們的參與,也恰恰說明了國內芯片事業的蓬勃發展。
